Sunday, August 2, 2009

中国市场新闻(7月29-30日)

专家:中国逐步调整收缩贷款是下一步必然选择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常昕):近一周时间内,中国央行两次做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表态。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30日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分析说,政府收缩贷款是下一步的必然选择,但应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收缩贷款)应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根本性的方向性的转变显然是不会在近期发生的。这个调整首先可能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短期内(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提示。另外在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上可能进行微调,如加大央票的发行力度,以冲销商业银行因资本的流入导致的流动性的扩张,这可能是要逐步调整的。”
  近期以来,国务院、中国央行多次作出表态,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将运用市场化手段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彭兴韵说,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贷款增长率达到34%以上,这是近20年来少有的现象。他认为,因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定,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需实行,但加强市场杠杆效力的发挥将稳定人们的投资信心,从而刺激下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大家对未来的形势最近还是比较乐观的,这种乐观气氛会改变人们原来的投资消费的行为,对中国经济的企稳,进一步走强还是有好处的。所以现在大家对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的预期都非常乐观。”


专家预测超万亿增量贷款流入股市楼市


  信贷天量增长或正在制造新一轮泡沫
  上半年我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7.4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还多2.5万亿元。但与银行开闸放水相伴的是,A股市场半年内股指上涨超过60%;在北京、上海等全国不少大中城市,房地产商们又纷纷斥巨资“跑马圈地”,地价、房价走出低谷重攀高峰。有专家担忧,信贷的天量增长似乎正在制造新一轮的泡沫。
  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的报告称,估计有1万亿元的银行贷款通过各种渠道流进股市、楼市,成为追逐短期投机利润的热钱。
  今年年初大企业多信奉现金为王,手头持有巨额现金。如今金融风暴的最坏时间已经过去,存放在银行的资金几乎没有回报,实业投资前景又不明朗,大量企业存款转向金融和债务投资,估计这个数额超过5000亿元,并仍在迅速增加
  除此之外,民间资金也在由去年第四季的信贷恐慌向现金恐慌转移,在通胀预期之下,人们愿意重新进入风险资产,寻求更高回报。温州炒房团的活跃,便是这类资金的写照。
  陶冬认为,以目前的热钱走向看,下半年楼市甚至可能比股市更疯狂。楼市泡沫大,比股市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更大,对金融安全的潜在威胁亦更大。
  央行调查统计司新发布的报告也表示,目前,促进信贷投放的推动因素,一是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回升,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增加;二是新建投资项目还将陆续下达,正在建设的投资项目存在大量后续贷款需求;三是房地产市场资金需求可能继续上升。
  “由于对出口前景没有把握和对就业市场充满担心,中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银行的巨额贷款)仍将被维持。半年时间内超过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根本无法被实体经济全数消化。”陶冬表示,中国在回收流动性上,完全可以做得更主动一些。
  “如今央行开始为退出量化宽松的时机踌躇。资产价格上升,带来了信心的正常化,实体经济已可见复苏迹象,春芽日渐增多。然而就业市场仍在恶化,经济的去杠杆尚在进行中,过早地收回刺激政策,随时可能适得其反。”陶冬认为。
  “可以说,不论是从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利率的角度来看,当前的货币政策都是过度宽松的,M1和M2在2009年上半年的宽松环境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为了给2010年甚至2011年的货币政策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2009年下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回归真正的适度宽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虽然在目前CPI仍为负的情况下,马上推动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真正转向还不适宜,但是2009年下半年应该适时适度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以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为主要手段,为将来可能的通胀发生或泡沫的破灭做好准备。
  由此看来,信贷泛滥有可能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的增长。专家普遍认为,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但基础还不够稳固,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必须坚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也必须强调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确保信贷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对信贷投放的结构适度微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资金流向的监管,使得信贷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流入中小企业,使宽松的货币拉动内需增长而非价格上涨。
自定义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