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4, 2010

【转贴】欧元的危机时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廖颖 欧元已然到了危机时刻,希腊政府的债务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德国总理默克尔25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元正面临自1999年诞生以来的首次难关,不过欧元区16个成员国将渡过这次难关。她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现在市场存在对欧元的投机,这非常危险”,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先解决希腊等国“预算的可持续能力”。只有希腊等具有高额赤字的国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市场对欧元的信心才会得到恢复。
遭遇评级机构降级
近日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向希腊的评级提出警告,考虑下调希腊的主权信贷评级。受此影响,周三欧元遭遇重挫,欧元对日元跌至一年来低位,对美元则跌至近9个月低位。昨日欧元汇率继续下行。
标准普尔24日表示,维持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在“BBB+”级,并将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不过,标准普尔同时警告,如果希腊的财政状况不能在一个月内出现好转,可能将进一步下调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这可能使希腊长期评级处于“垃圾级”的边缘。
标准普尔信贷分析师穆斯尼克在报告中表示,在未来一个月内可能再次调降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一到两个等级。
穆迪的主权债券风险评级负责人卡耶托昨日表示,如果未来几个月希腊的财政稳定计划出现较大偏差,穆迪很可能对其评级做出相应调整,下调的幅度可能是几个等级。
不过,卡耶托还表示,如果希腊严格实施其财政紧缩措施,穆迪可能维持对希腊的“A2”评级。据悉,当前穆迪对于希腊的评级仍要高于标准普尔和另一评级机构惠誉。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穆迪将评级降至与标普和惠誉的评级同档,希腊债券将失去欧洲央行合格抵押品的资格,这意味着希腊将难以向其它国家借钱。
与此同时,穆迪还对日本的评级提出警告。穆迪表示,如果日本政府不改善其财政状况,可能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前景下调至负面。
23日评级机构惠誉已经下调了对希腊四大银行的信用评级,惠誉去年12月份就将希腊评级下调至“BBB+”,并将其评级前景定为负面。
评级机构的表态让欧元“雪上加霜”,昨日欧元遭受重挫,在亚洲交易时段,欧元兑日元一度跌至一年来低点,欧元兑美元也跌至9个月低位水平。截至北京时间25日17时20分,欧元兑日元报120.44日元,欧元兑美元报1.3480美元。
投机者借机套利
过去两个月,希腊的债务问题成为欧元危机的引爆器,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元也遭遇空前的挑战。去年12月至今,在欧元的16种主要交易对手货币中,欧元兑其中的14种均下跌,其中,欧元兑美元已经下跌近10%,欧元兑日元也跌逾8%。
德意志银行指出,由于市场对希腊债务危机的担忧使得欧元区的利率被压低,欧元恐怕会重蹈去年秋天美元的覆辙,成为套利交易融资货币的新宠。
最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受复苏形势及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央行在今年第四季度以前都不会上调利率。
其实借欧元套利者早有人在,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早在1998年至2001年,高盛集团为希腊进行了多达12桩货币互换交易。知情人士说,瑞士信贷也参与了雅典的交易,在同一时间段内为希腊设计了一桩货币互换交易。据德意志银行发言人韦查特说,1998年至2003年,该行为葡萄牙进行了货币互换。
欧盟官员表示,欧盟监管机构对2001年高盛为希腊进行的尤其引发争议的“场外”货币互换交易并不知情。据参与2001年交易的人士称,希腊和高盛之间的交易涉及将价值超过100亿欧元以美元、日元计价的希腊国债换为欧元,付息时间延续到2019年,后一届希腊政府又将付息时间延长到了2037年。
所谓货币互换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简单来说,利率互换是相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而货币互换则是不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货币互换双方互换的是货币,它们之间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改变。初次互换的汇率以协定的即期汇率计算。
现在越来越多的舆论指责高盛利用希腊困境谋取利益。知情人士称,高盛先是用一种信用证来对冲它在这笔交易中的风险敞口,2005年又将该交易转移给了希腊国民银行。2008年,希腊国民银行又在高盛安排的一项交易中,将这一掉期产品转移给了一家特殊目的公司。一旦进入特殊目的公司,就如同进入了黑匣子,游离出公众视线之外,只有交易者才能知晓。
希腊评级或被再度下调的消息使昨日亚太地区股市普遍下跌,欧洲股市也小幅低开,欧元汇率继续下行,欧元兑日元更跌至年内新低。
削减4%赤字可救欧元吗?
自从希腊政府去年出台预算赤字相当于GDP的12.7%以来,市场对于希腊偿债能力的担忧持续冲击金融市场,市场人士指出,如果希腊评级再遭下调,不但希腊很难翻身,欧元也将持续面临下行压力。
德国总理默克尔24日在接受德国当地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欧元正经历自诞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只有希腊和其他高负债国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市场对欧元的信心才能得到恢复。
默克尔认为,欧元在金融市场的信誉将取决于希腊能否实现将预算赤字占比削减到4%的目标。
债务危机不仅令希腊等国举步维艰,更加暴露出欧元体系深层次的结构性缺陷。美国著名投资者乔治·索罗斯22日撰文指出,任何一种成熟完善的货币体系均需要央行和财政部两者兼备,共同“保驾护航”。
当金融危机袭来时,央行能提供流动性,财政部处理债务。而由16国组成的欧元区只是一种货币联盟,并非政治联盟,在机构设置上只有欧洲央行,没有单一的“欧洲财政部”。索罗斯将这种设计比喻为“车拉马”,而不是“马拉车”。
2008年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欧元机制的这一漏洞,各成员国不得不凭借一己之力拯救本国的金融体系,但在欧洲央行统一货币政策下,希腊等国又失去了本币贬值的危机救助手段。索罗斯警告,如果没有外力救助,希腊可能无计可施,最终走到政府破产、债务违约的境地。这就引发出一个新问题,在最糟糕的情形下,希腊会不会被迫退出欧元区,进而引发欧元区解体?
伦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家鲍伯·汉克日前也撰文探讨了“欧元死亡”的可能性。汉克认为,由于欧元区未能创建协调预算和税收政策的机构和制度,使各成员国政府面临类似希腊危机时束手无策,不排除数年后欧元消失的可能,或“流通范围缩小至法国、德国和一些小国”。
汉克称,危机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投机者狙击和市场担忧加剧将使希腊国债沦为垃圾债券,希腊被迫放弃使用欧元,“一旦发生那样的情况,市场随后将瞄准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等高负债国家,直到其也被逐出(欧元区)。到那个时候,即便法国、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继续使用欧元,欧元也早已远离了作为欧洲融合工具的主要创立宗旨”。

http://money.163.com/10/0304/18/60V0DISU00253B0H.html


欧元区是否会分崩离析

欧元区在经历了财政危机的风暴洗礼后,有专家学者预测欧元区有瓦解之虞,我们尝试由希腊、西班牙两个受创最深的国家,其掌握政经大权之总理接受访问时之谈话,试图从中看出些许端倪,让我们对欧元区的复苏进程,能有更进一步得掌握,毕竟欧元的走势与经济何时走出阴霾,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
帕潘德里欧(George Papandreou)希腊总理:
帕潘德里欧在世界经济论坛中表示,希腊正试图降低其财政赤字,并预期两年内可收到初步的成效,并进而恢复信用状况,希腊由一个欣欣向荣,每年GDP成长率达5%的健全国家,沦落到爆发财务危机,经济萧条的窘境,帕潘德里欧认为这与欧元区无关,只能怪罪自己国家政府之管理不当,导致浪费公帑,贪污舞弊丛生,但换个角度来看,此次危机也可视为凸显希腊本身实质核心经济问题的一次大体检,也是一个改变未来的转机。他并重申振兴经济的决心,将在2012达成将预算赤字降至占GDP比率3%以下的目标,以符合欧盟规范,他希望欧盟能协助希腊制定出必要的规范与纪律,并提供财政技术咨询,他并再度重申欧元区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缓冲区,有了此一缓冲区,希腊才得以重建、进步,再度走上成长之路,因此欧元区对希腊以及全欧洲而言,皆是一项珍贵的资产,希腊绝对不会离开欧元区。
萨帕特罗(Jos Luis Rodriguez Zapatero)西班牙首相:
首先他强调欧洲已经成功脱离金融风暴,欧盟国家仍将团结不可分,西班牙也已同意遵守欧盟规定,至2013年也将达到欧盟对财政赤字之规范,他也重申西班牙不会放弃欧元,他坚信没有会员国会离开欧元区,相反地,因为此次危机将实际展现欧盟在危机发生时对其会员国产生之保护效果,相信只会有更多国家想加入欧元区。
结论
由上述两位总理的访谈中,我们可以清楚发现,欧元区的崩离只是一个危机的预言,值的欧元区的国家警惕,但实际上欧盟的存在仍是欧洲之福,能让欧洲再次走上康庄大道。

http://money.163.com/10/0304/12/60UC21I800253B0H.html


希腊债务危机或将催生欧盟制度大改革

在经济、政治双重“二次探底”的巨大压力下,欧盟一体化管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遇到了空前的阻力。
因为经济回升乏力,失业率居高与降薪引发的罢工示威频发,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乃至英国等国财政债务危机压力日趋凸显,然而,近期欧盟委员会公布对冰岛申请加入欧盟的分析报告却认为,鉴于冰岛与欧盟具有共同价值观,并在民主、法制等诸多领域已符合或接近入盟标准,欧委会建议启动与冰岛的入盟谈判。
倘若在经济运行正常时期,冰岛加入欧盟的谈判,似乎并无多大值得争议之处。然而在此次贷危机复苏二次探底过程中,吸纳作为次贷金融危机重灾区的冰岛加入,对于原本在希腊等国债务危机中已充分表露一体化管理不足的欧盟来说,不啻为一项严峻的挑战。这一挑战,其实并不在于民主、法制与价值观这些空泛的精神领域,而来自于现实的内部政治利益倾轧与经济利益纷争。
究其本质而言,此次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甚至包括老牌西欧经济强国英国在内的财政债务危机,凸显出了欧盟货币一体化与各国财政分治之间的真实冲突。情况明摆着,希腊等国可以利用欧元的强势地位为本国财政低成本融资,但是随着主权债务的快速积累,这些国家的偿债能力却因次贷危机与内部管理不善等缘由未能得到相应的补充。一旦债务到期,不仅这些国家政府与金融系统不可避免将陷入全面瘫痪,同时还将通过欧元这一传导途径,严重冲击整个欧盟经济。
为了维护自身经济货币系统的一体化进程,欧盟不得不选择各种渠道为希腊等债务危机国输血。比如,虽然早先德国一再强调不会对希腊施以援手,但是欧洲议会德国议员夏齐马卡基斯2月27日则对媒体表示:德国、法国和荷兰正计划购买希腊国债,进而帮助希腊度过债务危机,其中德国计划立即购买50至70亿欧元。看来,虽有来自援助国内部的民众与政治势力的反对,但是为了顾全欧盟经济复苏与一体化的大局,给予援助实为必要。
这一点,与此前次贷危机紧急救援时期的美国政府与大型金融企业机构之间“太大而不能倒”的博弈情形,颇为类似。美国政府监管层对这一问题的改革方向,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更严格进行内部审查管理。而欧盟作为一个仅具备部门中央政策监管权力的半国家机构,其对下属各成员国的经济与政治政策,仅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限制条文。如财政赤字必须限定在GDP的3%以内。由于实际上无法介入到各成员国的实际财政债务运营中去,事后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此类基础性条文形同虚设。德法等欧盟主要国家被迫选择援助希腊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就有舆论担忧,此时如果贸然引入像冰岛这样的次贷危机重灾国加入欧盟,则欧盟重陷希腊那样的困境恐在所难免。何况,此时英国、爱尔兰等欧盟本身成员国在治理危机“二次探底”方面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来应付新的危机蔓延?
已有分析人士指出,治理此类危机的良方是加速欧盟政经一体化,这在理论上的确是一条治本之策,如果将欧盟作为一个国家来治理,成员国作为地方政府统筹管理财政货币,那样的确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扯皮现象。可是,事实上这一方法不仅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同时也对欧盟一体化的核心概念与欧盟自由思想的传统观念有所误解。自50年前的欧共体起直到今天的欧盟,欧洲一体化的努力目标,就是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然而这仅仅是对外,在对内方面,由于欧盟各国由来已久的历史分割与传统注重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欧盟在短期内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各成员国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实则属于相互松散联合的“邦联”制度,而非像美国那样有较强中央集中形式的“联邦”体制。
眼下的希腊债务危机,可视为对这一松散邦联制度在经济危机联合干预领域的考验。如果各成员国不能达成就危机二次探底治理的一致,那么整个欧盟一体化进程将会出现大幅衰退,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极小。而一旦给予希腊以充分的援助,那么如果规避像希腊这类“有恃无恐”的财政绑架危机,将成为欧盟日后的主要议题。美国政府可迅速出手干预房地美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但在法理上,欧盟却无法干预希腊本国内政事务。
或许附加更多政治经济限制条件的紧急援助,是目下最为可能的介入模式,希腊必须向欧盟以及主要援助国呈报债务重组与削减计划的进展。而此后希腊利用欧元对外融资必须经过欧盟更为严格的审查,以防止其与华尔街投行再度联合造假。同时,对于深陷希腊债务造假的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必须施以更为严格的准入与监管措施。
欧盟内部这样的管理改革,能行得通吗?

http://money.163.com/10/0304/12/60UC1NOO00253B0H.html
自定义搜索